黑陶花瓶
◎周簌
一只黑陶花瓶,空出自己
安静地站立墙角
半张着口,饱含对生活的沉默
就像我们从屋外走到屋内
并没有什么想说,词语纷纷逃逸
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哑口无言
惟一巨大的发现:一只黑蜘蛛
在墙角的蛛网上移动
顺着一条银亮纤细的蛛丝,就要掉进
黑陶花瓶的渊口里
黑陶花瓶
◎青小素
如果可以,我愿意向你
倾吐悲喜
所有的迷失和沉溺
都在你的素心里
春夜空庭。杏花疏影,与你纠缠不清
这隐秘之境让人着迷
此刻,土陶禅性
不必问哪一朵最深情
黑陶花瓶
◎伍岳
当考古学家用一片陶器打开一段文明
我只愿用一只花瓶虚构一场爱情
贵族深院、奴隶制、生殉以及杀殉
财产同武力决定婚姻
历史从眼前翻过,我的虚构并不成立
一位少女把心跳过一次以后
远离故土,沦为女奴
或者妾室,私有物,除去白骨
只剩一次回眸作为陪葬品
深埋在四千年前的土里
黑陶花瓶
◎冰雪客
摆放在老屋的那座黑陶
年月久远,黑陶吃过的火苗
已在陶身中成了灰、成了烟
二十年前,我不知插过什么花
二十年来,插过梅花、杜鹃和百合
我知道,陶身的粗砺吞食过花朵的娇嫩
一捧红杜鹃,来自阔别十年的深山
看着比老屋还要陈旧的黑陶
陶中有了让人提心吊胆的火焰
这个春天,在一座老屋中燃烧
黑陶花瓶
◎青杏小
春天,我是一无为之人。
将冷暖,推至门外。
天下,却悬于内心。
尘世已小于柴院,
肉身的动与静,
更细小,惟独我一人知。
阴雨天,宜独自病,
翻阅《古兰经》。
宜,守一炉炭火,
双足皆不出户,
怀抱着一缕药香去昏睡。
我,更是一无心之人。
晨时的一壶春茶,
越喝越是淡了。
偶尔,若一束蔷薇,
身陷黑陶的瓶……
委身泥墙,被雨淋。
它,何曾有过向内的心?
而布帘,始终轻卷,亦不再想另外的人。
黑陶花瓶
◎吴文怡
一只在插花
一只在盛汤
一只在画布上
一只在工地旁
一只摆在案几上
一只埋在泥土里
黑陶花瓶
◎程素怡
我的造物
春光里显现
许多黑夜
在不同的星系穿行
我的造物
渴望空
胜过花与水
以一个瓶子的形态
装满星光的梦境
和大鱼的沉睡
黑陶花瓶
◎过山风
它原本是孤独的黑色陶器
在夜里,它一再被黑暗篡改
成为虚无的证词
是一束白色的鲜花拯救了它
让它成为花瓶,拥有生机
拥有黑白相生的典丽
哦,它原本是不完整的
它从诞生之日起
就在等待另一半的消息
江上诗声
江上诗声
本栏目由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朗诵协会协办
清明,回到小镇来自芙蓉江诗刊00:0001:46
清明,回到小镇
作者:杨北城 朗诵:蒙冬梅
如果在城市的夕阳下
我忽然回头对你说
咱们一起回到小镇吧
就是无名的那座
金黄的光线洒满山坡
也洒在你的肩膀上
流水有时漫过石桥
像寂静里叮咚不绝的钟声
艾叶长成了铜钱大小
大朵的梨花飘在水面上
仿佛时间在这里徘徊不前
就为了等你回来
尽享这慢待的时光
虚度或在河边插柳成荫
如果我忽然对你说
清明就回到小镇
你会不会感到吃惊
天就要下雨了
我们可以懒散地
披着阳光翻晒过的衣服
坐在窗前读书写诗
今天不做任何农事
在山上来自芙蓉江诗刊00:0001:30
在山上
作者:曾秋华 朗诵:蒙冬梅
在山上
从阿公阿婆的墓往下跑的时候
我如果慢一点
如果踩着砖头的中心
砖块可能就不会松动
我就不会摔一跤
摔在母亲的墓前
半天起不来
趴在地上
我想起多年前
母亲因打滑摔的一跤
我又听到了她嘴里的嘶嘶声
母亲,你还疼吗?
江畔诗话
江畔诗话
主持人简介:黎业东,笔名冰雪客,70后,江西南康人,写诗及评论,发表作品若干。
诗的诞生比梦迟了一步
——评雷鸣诗作《鱼刺》
一首诗的诞生总是比一个梦的诞生迟了一步,但绝不会是梦境没有裁剪的再现。作为诗与梦产生的当事人,诗人最清楚是哪里击中了他的要害,最清楚哪里是最该说的部分,也是他更先知道一首诗产生的意义。奈何一首好的诗绝不会如四季更替、日月盈昃般有迹可循,她总是在不经意间掠过,如果运气好,转换好,一首好诗就成了。《鱼刺》一首,当属幸存下来的一首诗,固然这样一首诗脱胎于一个梦,并且连着历史的脐带,带着可溯及远古的追问,于是诗中的转寰就开阔而深邃。
就诗陈述间的合情合理性而言,首先不作评判。一个梦境,竟然涉及到了食物文明、劳动文明、工具文明、装饰文明,这着实在是奇妙的一幕。诗的语言当然不同于说明文的语言,不同于陈述历史的语言,诗不负责准确真实,不负责常识授受,但一定会包含意趣的分子分母,否则,一首诗多为不成立。梦中大鱼捕获,虽为一笔带过,但据背景所给出的年代,捕捞大鱼绝不是轻松的工作,限于工具,限于人力,限于配合的难度,捕获大鱼当属不易。而捕鱼的动机应该是十分的单纯,最初仅是为了获得食物。在饱食之余,祖先们才有了创造和发现的灵感。他们就地取材,从最常有常见的石块下手,遵循偶然加必然的原理,不断地升级人与自然合作的境界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用鱼刺凿出的更加富有精神内涵的图腾,一如石头上开出奇丽的花朵,这种先人又一次升级升华进化,拿到现在来看都蒙上了浪漫的色彩,如果那个时候有文字,写出来的就是诗,没有比这个更纯粹的诗了。诗人说,“因鱼刺而变得生动起来”,我想说,也因鱼刺而变得浪漫起来。
以本诗为例,想说说诗的形成机制。有人认为诗的产生如水龙头,拧开流淌了来的就是诗;有的则认为诗应该是“不平则鸣”,即有说出的紧张感,有表达出来的冲动;有的则干脆仅用分行记录而已。但大部分以诗名义活动者,相信不能用某一类来框定。就《鱼刺》而言,诗核在梦中出现,完全有其自然而然的可能性。在我们经历了大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知后,某些事件事实以梦的形式复现,然后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,也许这就是本诗的形成机制。以梦入诗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了,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苏轼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,卞之琳《古镇的梦》等等。我们身边很多的诗友也常以梦入诗,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意趣效果。《鱼刺》的场景和事实是非个人的,似乎没有带多少个人的情感因素,但诗人的情感隐藏在陈述的背后,可以想见一个现代当下的人穿越万年遇到的场景,一个“生动”已使诗人的情感显性出来。与梦中所见同质,还有我们目中所见,若被击中,同样也能就此成诗,其机制是触发式的。
读这首《鱼刺》,既有亲近感,又有疏离感,亲近感缘于熟悉有趣的情景,疏离感主要是离当下太过遥远,恍如隔百世的穿越。相较于那些重复无数次的意象和情景,个人认为本诗是有其独特性的记梦诗,放在海量的诗作品当中,都可发现本诗闪烁的光芒。(文/冰雪客)
画刺
雷鸣
那天,做了一个离奇的梦
梦里看见我的祖先
从大海中打捞几条硕大的鱼
在剥去所有的可食之物后
几枚粗硬的鱼嘴骨骼
被剥离成锯石工具
荒谬中诞生奇迹
石斧玉壁,箭簇珪璜
居然被鱼刺锯成锥或片
并在这些石片的表层
凿出一排排细如发丝
如云游的图腾
所有的文明
因鱼刺而变得生动起来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