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凤镇的名称来源于“起凤桥”。
起凤桥原是搭建在乌河上面的一座木桥,相传明正德年间,一只金凤凰从桥下飞出,金凤起飞,吉祥开瑞,人们便将这座桥命名为起凤桥。然而就在马踏湖畔,起凤桥上,却曾发生过一起震惊乡里的惨案——1941年1月,国民党二十四旅杀害了三名八路军战士。这一事件被称为“起凤惨案”。
被杀害者分别是:魏世昌、魏衡、魏廷祚。
魏世昌(1903.5-1941.1),本名魏从祚,字世昌。出生于富裕家庭,1937年8月参加革命,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八路军起凤地方组组长。他自幼聪慧,饱读诗书,好诗文,善书法。性格豪爽,为人仗义,多有行善之举。其作为八路军地方组组长,积极响应中共党组织的号召,发展革命力量,救护八路军伤病员,组织地下抗日活动。牺牲时年仅38岁,后于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魏衡(1884.12-1941.1),字岳南,八路军起凤地方组成员。出身富裕家庭,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,从小就有扶贫济困、保家卫国的思想。抗战爆发后,他积极接近抗日组织,遂在魏世昌介绍下,加入八路军起凤地方组,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。他成熟稳重,办事公道,热心村民事务,在当地有较高威望。他曾自学中医,特别擅长治疗小儿麻疹,这也为他从事革命活动提供了便利。牺牲时57岁,后于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魏廷祚(1907-1941.1),字仪卿,八路军起凤地方组成员。在魏世昌、魏衡影响下,思想倾向革命,主动参加抗日联络活动。受党组织支派,曾多次去索镇永安村,向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地下联络员耿炳吉汇报工作。牺牲时年仅34岁。
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,成立于1938年6月,马耀南任司令员,杨国夫任副司令员。起凤镇在当时属桓台三区,耿炳吉受杨国夫指派,在这一带发展基层党组织,建立发展抗日队伍。1938年8月,在耿炳吉介绍下,魏世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在起凤桥成立八路军起凤地方组,吸收魏衡、魏廷祚等倾向抗日的进步群众加入。他们深入群众之中,宣传抗日救国政策,发展基层党组织,保存革命有生力量。
1939年5月,三支队与日军在索镇刘家茅托激战,伤亡较大,伤员被转移到农户家中隐蔽疗伤。受党组织派遣,八路军三支队特派员崔辛奴护送八路军伤员高子成、王德平到起凤桥。魏世昌将伤员接到家中,为伤员配药诊治,精心照顾。半年后,伤员病愈返回部队。
日伪统治时期,大肆进行经济掠夺,收取各种巧立明目的杂费。面对敌人的横征暴敛,八路军起凤地方组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,组织群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捐抗税斗争。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艰巨和复杂,那些顽固的伪乡长、保长勾结地方豪绅欺压百姓,企图以按人口交税的方式,将捐税转移到贫苦农民身上。起凤北村豪绅魏振仙,有良田700余亩,房屋几十间,骡马无数,富甲一方。因他在伪镇府任乡长,就企图把他家700亩的公粮赋税分摊到起北村广大农民的身上。他的这一行动,激怒了起北村的群众。在魏世昌、魏衡、魏廷祚带领下,组织全村220多名农民,涌向伪镇府,联名抗议,揭发魏振仙的阴谋。魏振仙唯恐事情闹大,就联系其外甥常玉斋(当时在临淄日伪头子王砚田手下当差),暗中勾结国民党二十四旅隽宇澄的部队,企图阻挠八路军地方组的抗捐抗税活动。
现在的年轻人对二十四旅毫无所知,但在七十多年前,国民党二十四旅确是一支让桓台百姓深恶痛绝的军队。二十四旅的前身是华北抗日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第十二梯队。1939年初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将该部队改编为“山东保安第二十四旅”,此时属抗日武装,与我军仍为友好部队。前两任司令员胡凤林和王自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不幸牺牲,被追认为烈士。后张景琪自封为旅长,于1939年10月在鱼龙湾与日军遭遇,伤亡二百余人。此后,二十四旅逐渐形成了以张景琪、隽宇澄、郑边亭为代表的三股势力,并先后与日军勾结,走上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,在桓台为非作歹达数年之久。其中隽宇澄的部队就驻守在桓台三区,据点在乌河村日伪炮楼内。
1941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,隽宇澄的二十四旅部队进入起凤桥,对全村戒严净街,不准百姓外出,随后将魏世昌、魏衡、魏亭祚抓走。二十四旅士兵对三人严刑拷打,逼迫他们交代其他八路军战士,但他们宁死不屈。
敌人将他们捆绑着游街示众,边走便威胁沿途群众说:“谁干共产党,这就是下场。”在鱼龙湾大桥,敌人用铡刀杀害了魏廷祚,头颅和尸首被抛到河中,沿湾口道河一直冲到北坝,入夜后才被人捞起。敌人又押着魏世昌和魏衡,来到起凤桥头。也打算用铡刀对二人施以极刑。魏世昌作为八路军地方组组长,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毫不畏惧,大义凛然,对前来劝降的魏振仙大骂道:“你们这些走狗奴才,不会有好下场的!”说完,他径直走到铡刀前,坦然卧倒引颈。敌人用铡刀将他杀害后,尸体被扔到河里,鲜血顿时染红了乌河。接着要杀害魏衡,此时魏衡的家属和乡亲闻讯赶来为其说情保释,魏衡的儿媳抱着年仅五岁的女儿,苦苦哀求他们看在魏衡多年行医,治病救人的份上,保其全尸。此时魏衡面无惧色,对家人和乡亲们说:“不要向他们乞求,共产党是杀不完的!”面对越聚越多的群众,敌人唯恐情况生变,遂将绳子套在魏衡的脖子上将其勒死,亦抛尸河中。二十四旅撤退以后,起凤桥村民宋开旭、魏让等人沿乌河往北二百米,在一个叫后圈的河湾处(日伪时期这里筑有日军的堡垒工事),发现了二人的尸首,遂捞起并由家人分别葬在其祖坟里。魏衡就义三天后,他的儿媳相继去世,五岁的孙女也因惊吓于七天后死去。仅仅七天,祖孙三人都不幸离世。
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采用枪杀、刀铡、投井、活埋等惨无人道的手段,残杀起凤八路军战士、抗日军属和普通群众一百多人。然而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,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加激励了起凤群众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勇气。
其时,群众自发组织起来,暗中帮助抗日游击队与敌人周旋。1945年9月,共产党解放桓台,八路军渤海纵队二团团长魏家涛,带领全团全歼盘踞在乌河据点的日伪特务,二十四旅的首恶分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魏振仙勾结二十四旅残杀抗日军民,在当地引起极大民愤。共产党解放桓台后,魏振仙畏罪潜逃于天津,整日生活在恐惧中,忧郁而死。
乌河染碧血,湖畔祭英魂。七十余年的岁月时光过去了,但先烈的光辉形象却仍然鲜活在人们的心中——
身为斗升草芥民,胸怀社稷报国心。
战火硝烟遍九州,奋起御寇抗外侵。
泱泱乌河洒碧血,耿耿丹心铸忠魂。
马踏湖畔埋铮骨,英烈浩气永长存。
适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七十周年,谨以此文纪念抗战时期在起凤大地上为国捐躯的先烈们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与文章内容无关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作者 巩同慈转发 雪梅
责编 微尘逸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用心推荐的作品,关注我,每天就来读一读,中国文学网欢迊您投稿。
http://www.zgwxbbs.org/
◎◎(中国文学论坛推荐)
上一篇:厂房爆改,主理人品牌扎堆!实探深圳这个非标商业,却有落差感...
下一篇:没有了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